查看原文
其他

老年人如何面对独处?

叶婉青 刘玺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2019-07-06
Colette(法国作家)“有时候,独处仿佛一杯美酒让你陶醉,可有些时候独处也像苦药让你煎熬,还有些时候,独处就像监狱一般让你痛苦地试图用头去撞墙。”
Q独处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的状态,但是它对每个人的意义却截然不同,究竟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享受独处呢?
心理学家试图探究独处行为对人的影响,并给独处下了一个定义:独处是指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,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。这个定义包含了几个信息:
  1. 意识清晰的状态下,这意味着睡觉不算是独处;
  2. 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的交流,这意味着如果你一个人待在家,但是正和朋友在手机上聊天,这也不算独处,而你如果是在一个人群嘈杂的环境中,却没有与任何人发生交流,那么这也算是独处。
Q网上搜话题“老年人独处”,会出来很多文章的题目是“老年人应该如何避免独处”“独处对老年人的危害”,可见“独处”这个词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积极词汇。那独处真的都是不好的吗?
心理学家认为,独处分为自我决定独处和非自我决定独处,自我决定独处是自己主动选择的,例如为了自我提升或者享受安静而独处;非自我决定独处则是被动的,例如因为恐惧与人交往而逃避人群。但自我决定的独处中还分为不同的动机,如果仅仅是觉得一个人待着舒服,不愿意与人沟通,那么这种主动的独处则是“孤僻”;如果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、独立思考和创造的需要而选择独处,那么心理学家称之为“积极独处”。

     

研究表明,成年人的幸福感与他们愿意定期花一段时间进行独处有关系,因此我们必须要看清楚“独处”的真面目,独处并不都是消极的、孤僻的,积极的独处将对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有帮助。当然我们这里的积极独处是一个状态,而不是生活长期的模式,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,积极独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其他关系中,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的变化和压力,而不仅仅是为了独处而独处。

       老年人由于许多客观的原因,常常需要面对独自一人的时光,这导致许多研究会关注在“老年人如何减少孤独感”上,但是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关注老年人的独处,希望老年人可以在适当的交际之余建立积极的独处方式。       老年人首先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独处,打破“独处就是孤独无望”的刻板印象,重新去认识和发现它的意义,有意识地去提升独处的质量,把被动的、消极的独处转化为积极独处。
积极独处存在以下优点:
  1. 自我认识和自我整合。要达到这个目的,最简单的独处方式就是写日记了,如果老年人可以自己拿笔写字,那么可以试着将自己早年的经历通过回忆记录下来,如果无法拿笔则可以用录音的方式,买一只录音笔,用口述的方式,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。这个过程可以使独处的时光变得非常丰富多彩,留下来的资料也会非常有价值。
2.创造新事物。独处是创造力最高的时候,很多的发明都是在独处的环境下完成的,因为这时候人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全身心地思考和寻找灵感。老年人可以利用独处时间做一些有创造元素的活动,例如画画、做手工、跳舞等。很多老人会一直羡慕别人的这些乐趣,可是自己却难以踏出第一步去尝试,但是当鼓起勇气开始尝试后,后面会越做越有趣,越来越得心应手。
3.学习和成长。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智慧,身体的衰老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力的丧失,晚年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学习新东西,前面提到的活动例如美术、音乐等,如果你年轻时候没有接触,不妨在老年的时候去学。当然学习可能需要集体的场合或者老师,但是在集体学习之余,独处的时间也可以用做学习的巩固和自学,丰富独处时间,也使老年时光更加丰富多彩。
4.休息和享受。Long的研究发现,独处的地点最多的是家,其次是大自然。独处也可以是在大自然中,例如一个人在黄昏时候散散步、去湖边钓鱼、去公园里面摄影等。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参与摄影的活动,每年花开叶落时节,总有很多爷爷奶奶扛着长长的镜头留住美景,这个过程是自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,也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独处方式。
注:本文的关注点在于积极独处,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,由于一些客观原因,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能力进行独处,年轻人应该关注老人的情感需要,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独处时危险的发生。  
参考文献
  1. 戴晓阳,陈小莉,余洁琼.积极独处及其心理学意义[J]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11,06:830-833.
  2. Long CR, Averill JR. Solitude: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.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, 2003, 33(1): 21-44
  3. Larson RW, Lee M.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s a stress buffer.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1996, 136(1): 5-16
 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长按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